为人民服务毛主席和一个战士的故事|百年百篇
书法学习 2021-10-25999未知admin
视频加载中
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李昊南
延安。“为人民服务”讲话纪念广场,位于枣园革命旧址的北侧,是毛泽东同志1944年9月8日为纪念张思德而发表《为人民服务》讲话的原址。广场中轴线上铺设有29块红色花岗岩五角星,象征张思德29岁年轻的生命是红色的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。
北京。在中南海新华门入口,庄严厚重的大影壁上书写着五个遒劲潇洒的大字“为人民服务”,文字简洁,却意蕴深厚。它不仅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,还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,更是中国共产党打造千秋伟业的制胜法宝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,“为人民服务”响彻中华大地,跟一位普通战士密切相关。
这是怎样的一位共产主义战士?毛主席与他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故事?让我们一起回到故事最开端去看看。
来自川北的谷娃子
成了千锤百炼的革命战士
1915年4月19日(农历三月初六),张思德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重病的母亲没有奶水,只得走东家,串西家,要来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,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“谷娃子”。出生仅7个月,母亲就因病无钱医治离开人间,父亲把他抱给婶母收养。谷娃子吃“千家奶”、穿“百家衣”长大,养母为了让他永记乡亲们的恩情,给他取名“思德”。
1933年2月,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。1933年12月,18岁的张思德参加红军,不久加入共青团,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,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、草地。1936年10月,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。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张思德在延安的战友陈耀,在一篇名为《忆张思德同志》的文章中,曾详细回忆当年他所接触的张思德,工作上表现出很强的革命觉悟和优良品质。陈耀到通信班以后,被安排当副班长,他很怕干不好。一天傍晚,张思德把他叫出去,到窑洞前面找了个地方坐下,热情地谈起来。张思德把全班战士的思想和工作情况,一一地给他作了介绍,并且告诉他怎样领导一个班,鼓励陈耀努力当好副班长。张思德还以亲身经历告诉陈耀要爱护战士:“长征时,有一点吃的东西,总是首长让给战士,战士让给首长。为什么那样互相爱护呢?因为咱们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,大家都是为一个目标战斗的阶级兄弟。比方咱们俩,我是四川人,你是山西人,相隔几千里,如果不参军,做梦也到不了一起。如今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战斗在一起,这就比亲兄弟还亲。我们所有的同志都要一样地爱护。”
在生活中,张思德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朴素作风。他有个搪瓷碗,是长征时带过来的。搪瓷几乎已经掉光,里外都是坑坑疤疤,破旧得不像样子,但是他还是舍不得丢掉。陈耀回忆,有一次,发了新搪瓷碗,张思德把新碗送给了别的同志,自己依然使用那个旧的。张思德还有支很旧的自来水钢笔,笔尖已经又短又粗,写出的字几乎有毛笔字小楷那么大,他还是照常使用。笔尖太粗了,就自己磨一磨。他很爱惜这支笔,给钢笔做了个小布口袋。
担当挖炭窑重任
舍己救人牺牲宝贵生命
1944年8月,张思德响应中共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,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,到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生产农场,被选为农场副队长。
到了立秋,天气开始转凉,再过几个月就要进入冬季,按照当时的生活条件,冬季取暖全靠炭,上级下达命令,要求各生产队开始将木料烧成木炭,以供冬季使用。张思德所在生产队的任务是10万斤木炭,战士们开始了一次新的战斗,抓紧一切时间烧木炭。
将木料烧成木炭这个过程并不简单。首先得要上山伐树,还要将树木运下来,放在特制的炭窑里烧,而要烧10万斤的木炭最少需要7个炭窑才行。而张思德所在的生产队只有他懂得炭窑的建造,于是,他就担当起了重任,给大家认真讲解炭窑的制作过程。
张思德在烧碳时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
9月5日这天,早上派工时,身为副队长的张思德主动把自己分到最远的一处山场(延安安塞县庙河沟)挖炭窑。与他一起的还有战士白满仓。见战友朱旭明挖炭窑没经验,张思德就叫他上山砍树。
朱旭明后来回忆,张思德牺牲那天上午,大家干得都很起劲,不知不觉已近晌午。“救命啊,窑塌啦!”其他人正要放倒一棵青冈树,突然听到窑洞方向传来带着哭声的喊叫。战士们扔下刀锯,飞跑过去,只见白满仓已被土埋到脖子。朱旭明立即和随后赶来的战友小李,一边使劲用手扒开压在白满仓身上的泥土,一边拼命地往外拽他。“快,快,里头的,张思德!”白满仓上气不接下气地呼喊。
“张思德被埋进去啦!”大家一边用双手扒炭窑里的土,一边扯着嗓子呼喊起来。在远处干活的战士们闻声赶来,庙河沟的老乡们也闻讯赶来了。同志们争分夺秒地扒呀、刨呀,不少人双手扒出了鲜血。扒到里头的小窑洞时,终于扒到了张思德。当同志们把他扒出来时,只见他双眼紧闭,脸色乌紫,嘴角渗出血丝,已经停止了呼吸。
“老班长!张思德!我们的好战友啊!”大家不停地哭喊着。
同志们把张思德的遗体抬出平放在窑洞前面的青石板上,一齐摘下军帽,肃立默哀。
新华社的报道还原了张思德舍己救人的经过:当天中午,窑顶突然掉下几块碎土,出现险情。张思德眼疾手快,一掌将白满仓推出洞口,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,把张思德埋在下边。小白得救了,张思德却没能抢救过来。他牺牲时,年仅29岁。
为人民服务
从提出到写入党章
1944年9月8日,张思德的追悼会在延安枣园操场举行。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1000多人参加。毛泽东亲笔写了挽词“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”,并在追悼会现场发表了著名的讲话《为人民服务》。讲话中,毛泽东明确指出:“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、新四军,是革命的队伍。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,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。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。”也正是在这场讲话中,他提到共产主义的生死观,并提到“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: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为人民利益而死,就比泰山还重;替法西斯卖力,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,就比鸿毛还轻。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,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。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,所以,我们如果有缺点,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。不管是什么人,谁向我们指出都行。只要你说得对,我们就改正。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,我们就照你的办。”
延安枣园
这不是毛泽东第一次提出“为人民服务”。早在1939年2月20日,毛泽东在致张闻天的一封信中,谈到儒家旧道德之勇时,他指出那种“勇”只是“勇于压迫人民,勇于守卫封建制度,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”。(《毛泽东书信选集》,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,第147页)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毛泽东最早提出“为人民服务”这一命题。
1942年,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,毛泽东继续深化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内涵。他在座谈会上提出,“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。”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,他引用列宁的说法,“列宁还在1905年就已着重指出过,我们的文艺应当‘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’”。
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,“为人民服务”被毛泽东再次深入阐述,这句话也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。此后,毛泽东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题写“为人民服务”,不断展现其蕴含的精神力量。
1945年,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,被写入《中国共产党章程》。党章“总纲”中明确规定:“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,必须与工人群众、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。并经常注意巩固与扩大这种联系。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,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。”
参考文献:
张树德:《毛泽东与张闻天:跟着真理走》,中国青年出版社
《毛泽东选集(第三卷)》,人民出版社
《张思德的家事国事国事身后事》,载于《世纪风采》,人民网-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年4月23日转载
陈惠方:《张思德传》,解放军出版社
陈耀:《忆张思德同志》,载于人民网-中国共产党新闻网
《寻找张思德》,载于《》,人民网-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载
仪陇县政协学习文史联谊委:《张思德战友朱旭明回忆张思德牺牲的经过》
高保国:《寻找张思德》,江苏人民出版社(2015年9月版)
【如果您有新闻线索,欢迎向我们报料,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。报料微信关注:ihxdsb,报料QQ:3386405712】
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李昊南
延安。“为人民服务”讲话纪念广场,位于枣园革命旧址的北侧,是毛泽东同志1944年9月8日为纪念张思德而发表《为人民服务》讲话的原址。广场中轴线上铺设有29块红色花岗岩五角星,象征张思德29岁年轻的生命是红色的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。
北京。在中南海新华门入口,庄严厚重的大影壁上书写着五个遒劲潇洒的大字“为人民服务”,文字简洁,却意蕴深厚。它不仅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,还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,更是中国共产党打造千秋伟业的制胜法宝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,“为人民服务”响彻中华大地,跟一位普通战士密切相关。
这是怎样的一位共产主义战士?毛主席与他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故事?让我们一起回到故事最开端去看看。
来自川北的谷娃子
成了千锤百炼的革命战士
1915年4月19日(农历三月初六),张思德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重病的母亲没有奶水,只得走东家,串西家,要来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,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“谷娃子”。出生仅7个月,母亲就因病无钱医治离开人间,父亲把他抱给婶母收养。谷娃子吃“千家奶”、穿“百家衣”长大,养母为了让他永记乡亲们的恩情,给他取名“思德”。
1933年2月,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。1933年12月,18岁的张思德参加红军,不久加入共青团,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,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、草地。1936年10月,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。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张思德在延安的战友陈耀,在一篇名为《忆张思德同志》的文章中,曾详细回忆当年他所接触的张思德,工作上表现出很强的革命觉悟和优良品质。陈耀到通信班以后,被安排当副班长,他很怕干不好。一天傍晚,张思德把他叫出去,到窑洞前面找了个地方坐下,热情地谈起来。张思德把全班战士的思想和工作情况,一一地给他作了介绍,并且告诉他怎样领导一个班,鼓励陈耀努力当好副班长。张思德还以亲身经历告诉陈耀要爱护战士:“长征时,有一点吃的东西,总是首长让给战士,战士让给首长。为什么那样互相爱护呢?因为咱们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,大家都是为一个目标战斗的阶级兄弟。比方咱们俩,我是四川人,你是山西人,相隔几千里,如果不参军,做梦也到不了一起。如今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战斗在一起,这就比亲兄弟还亲。我们所有的同志都要一样地爱护。”
在生活中,张思德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朴素作风。他有个搪瓷碗,是长征时带过来的。搪瓷几乎已经掉光,里外都是坑坑疤疤,破旧得不像样子,但是他还是舍不得丢掉。陈耀回忆,有一次,发了新搪瓷碗,张思德把新碗送给了别的同志,自己依然使用那个旧的。张思德还有支很旧的自来水钢笔,笔尖已经又短又粗,写出的字几乎有毛笔字小楷那么大,他还是照常使用。笔尖太粗了,就自己磨一磨。他很爱惜这支笔,给钢笔做了个小布口袋。
担当挖炭窑重任
舍己救人牺牲宝贵生命
1944年8月,张思德响应中共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,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,到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生产农场,被选为农场副队长。
到了立秋,天气开始转凉,再过几个月就要进入冬季,按照当时的生活条件,冬季取暖全靠炭,上级下达命令,要求各生产队开始将木料烧成木炭,以供冬季使用。张思德所在生产队的任务是10万斤木炭,战士们开始了一次新的战斗,抓紧一切时间烧木炭。
将木料烧成木炭这个过程并不简单。首先得要上山伐树,还要将树木运下来,放在特制的炭窑里烧,而要烧10万斤的木炭最少需要7个炭窑才行。而张思德所在的生产队只有他懂得炭窑的建造,于是,他就担当起了重任,给大家认真讲解炭窑的制作过程。
张思德在烧碳时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
9月5日这天,早上派工时,身为副队长的张思德主动把自己分到最远的一处山场(延安安塞县庙河沟)挖炭窑。与他一起的还有战士白满仓。见战友朱旭明挖炭窑没经验,张思德就叫他上山砍树。
朱旭明后来回忆,张思德牺牲那天上午,大家干得都很起劲,不知不觉已近晌午。“救命啊,窑塌啦!”其他人正要放倒一棵青冈树,突然听到窑洞方向传来带着哭声的喊叫。战士们扔下刀锯,飞跑过去,只见白满仓已被土埋到脖子。朱旭明立即和随后赶来的战友小李,一边使劲用手扒开压在白满仓身上的泥土,一边拼命地往外拽他。“快,快,里头的,张思德!”白满仓上气不接下气地呼喊。
“张思德被埋进去啦!”大家一边用双手扒炭窑里的土,一边扯着嗓子呼喊起来。在远处干活的战士们闻声赶来,庙河沟的老乡们也闻讯赶来了。同志们争分夺秒地扒呀、刨呀,不少人双手扒出了鲜血。扒到里头的小窑洞时,终于扒到了张思德。当同志们把他扒出来时,只见他双眼紧闭,脸色乌紫,嘴角渗出血丝,已经停止了呼吸。
“老班长!张思德!我们的好战友啊!”大家不停地哭喊着。
同志们把张思德的遗体抬出平放在窑洞前面的青石板上,一齐摘下军帽,肃立默哀。
新华社的报道还原了张思德舍己救人的经过:当天中午,窑顶突然掉下几块碎土,出现险情。张思德眼疾手快,一掌将白满仓推出洞口,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,把张思德埋在下边。小白得救了,张思德却没能抢救过来。他牺牲时,年仅29岁。
为人民服务
从提出到写入党章
1944年9月8日,张思德的追悼会在延安枣园操场举行。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1000多人参加。毛泽东亲笔写了挽词“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”,并在追悼会现场发表了著名的讲话《为人民服务》。讲话中,毛泽东明确指出:“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、新四军,是革命的队伍。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,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。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。”也正是在这场讲话中,他提到共产主义的生死观,并提到“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: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为人民利益而死,就比泰山还重;替法西斯卖力,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,就比鸿毛还轻。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,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。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,所以,我们如果有缺点,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。不管是什么人,谁向我们指出都行。只要你说得对,我们就改正。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,我们就照你的办。”
延安枣园
这不是毛泽东第一次提出“为人民服务”。早在1939年2月20日,毛泽东在致张闻天的一封信中,谈到儒家旧道德之勇时,他指出那种“勇”只是“勇于压迫人民,勇于守卫封建制度,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”。(《毛泽东书信选集》,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,第147页)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毛泽东最早提出“为人民服务”这一命题。
1942年,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,毛泽东继续深化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内涵。他在座谈会上提出,“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。”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,他引用列宁的说法,“列宁还在1905年就已着重指出过,我们的文艺应当‘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’”。
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,“为人民服务”被毛泽东再次深入阐述,这句话也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。此后,毛泽东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题写“为人民服务”,不断展现其蕴含的精神力量。
1945年,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,被写入《中国共产党章程》。党章“总纲”中明确规定:“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,必须与工人群众、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。并经常注意巩固与扩大这种联系。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,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。”
参考文献:
张树德:《毛泽东与张闻天:跟着真理走》,中国青年出版社
《毛泽东选集(第三卷)》,人民出版社
《张思德的家事国事国事身后事》,载于《世纪风采》,人民网-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年4月23日转载
陈惠方:《张思德传》,解放军出版社
陈耀:《忆张思德同志》,载于人民网-中国共产党新闻网
《寻找张思德》,载于《》,人民网-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载
仪陇县政协学习文史联谊委:《张思德战友朱旭明回忆张思德牺牲的经过》
高保国:《寻找张思德》,江苏人民出版社(2015年9月版)
【如果您有新闻线索,欢迎向我们报料,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。报料微信关注:ihxdsb,报料QQ:3386405712】